收藏本站 | ||
设为首页 | ||
站内搜索 | ||
网站申明 | ||
发布各类表面处理常识、基础知识等文章 | ||
您是第 1295 个阅读者 |
linxing | |||||||
等级:出神入化 文章:417 积分:1807 注册:2005-10-23 |
针对电镀过程中双性电极现象的讨论吉林长春装甲兵技术学院 【摘要】双性电极是电镀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特殊现象,本文对双性电极的起因、产生条件以及危害作以说明和讨论。 一、起因 在电镀过程中,当电流通过电镀溶液时会发生一种特殊情况,称为“双性电极”现象。假设有一种既不与阳极相连,又不与阴极相连的金属A存在于电镀溶液中,通电后有一部分电流从金属A上直接通过,这种特殊情况称作电流的“借道”。当电流通过两类导体的界面时,必然发生电极反映。现在镀液中的金属A上既然有电流通过,那么电流流入A的一端和流出A的一端,也一定有电极反映发生。两端究竟发生什么反应,可从电流出入的方向来判断。在电镀中电流总是从阳极流出而进入阴极的,因此电流流出的地方发生阳极反应,电流流入的地方发生阴极反应。对于金属A来讲,右端电流流入发生的是阴极反应,而左端电流流出,发生的是阳极反应。这种阴、阳两极的反应同时发生在同一金属上的现象,称为双性电极现象。而金属A就是双性电极。显然,在双性电极发生阳极反应的一端,可能引起金属的溶解或“钝化”;而在发生阴极反应的一端,可能引起金属的沉积。 二、条件 电流能否从镀液中的第一类导体上借道通过而产生双性电极现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不是任何情况下皆能发生的。如图所示,电流遇到金属A时,不外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借道通过;一种是绕道而过。显然,只有当借道而过的电阻小于绕道电阻时,借道电流才较大,双性电极现象也明显。如观察被借道的金属A,有时发现边缘部分无镀层(或不溶解),而中间部分则有镀层(或溶解)。这就是因为在边缘部分,电流绕道通过的电阻比借道电阻小,不发生明显的借道现象之故。反之,对于中间部分,电流绕道的途径较长,因而电阻可能大于借道电阻,所以电流往往容易借道而过。这与电镀时的情况正好相反,电镀时因为阴、阳极的边缘部分电流集中,所以总是镀的较厚或溶解的较多。 借道电阻的大小,由界面发生电化学反映的阻力和被借道金属的电阻所决定。因一般金属的电阻都很小,所以借道电阻主要取决于界面的电化学反应阻力。绕道电阻取决于绕程的长短和镀液的导电性。因此,在电镀时凡与这两种电阻有关的各种因素都对双性电极作用的大小产生影响。当电流一定时,温度的高低、借道金属阻挡电流的能力(由其形状、位置决定)与表面状态、镀液的电导率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双性电极作用的强弱。而槽压的高低、电流的大小对双性电极作用影响更显著。槽压越高、电流越大,双性电极现象也越严重。 三、危害 双性电极现象在电镀生产中是屡见不鲜的。它的危害是造成破坏性的钝化或溶解,以及形成无益的镀层。举例说明如下: 1、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在双层镀镍的工艺中,往往产生两层镍之间结合不良的弊病。除了其他原因外,双性电极造成的阳极钝化常常是十分重要的。如图2所示,为镀好暗镍的零件放入镀镍槽中时发生的情况。当挂具已入镀槽但尚未与阴极导电棒接触的片刻,相当于上述金属A的地位,此时因电流的借道而产生双性电极现象,致使电流流出的一边镍层成为阳极而钝化。显然,在已钝化了的镍层表面再镀覆第二层镍,结合力就差。由双性电极引起的这种结合不良的现象有一特征,即总是某一边(电流流出处)结合不好,而另一边(电流流入处)结合良好,不是全部结合不好。 同理,当镀件出槽时,电流从脱离阴极导电棒而尚未出槽的零件上借道通过,也会产生双性电极现象而直接影响镀层质量。这种现象以亮镍槽为多见。这是由于:在内因上,镍这种金属易于钝化;在外因上,亮镍槽的电流密度与温度都较高,容易造成双性电极现象。如在由于双性电极作用而发生钝化的镀层上镀铬,会产生局部发雾或棕色斑迹等弊病。 为防止镀件进、出槽时发生有害的双性电极现象,可在此时将电流调小或采取镀件带电入槽等措施。 双性电极现象,不仅会影响镀层质量,有时还会直接损坏镀件。曾在镀铬的某些零件上发生过此类现象,如某圆筒形镀件镀铬后有时会发现圆筒内表面产生局部腐蚀。电镀时电流由圆筒外表面流入而发生镀铬反应,大部分电流再经阴极挂具流回电源,但可能有一些电流,从外表面流到内表面后,会通过溶液而流入挂具。显然,这时镀件也变成了双性电极,这是因为这些电流流出圆筒内表面时,产生了阳极溶解,所以造成了镀件内表面的腐蚀损坏。 镀槽中的某些金属设备,如不锈钢加热管、不锈钢轴等,有时也会因双性电极的作用而腐蚀溶解。溶解产物往往是有害的杂质金属离子。时间稍长,这些杂质离子对镀液的污染加重,就会造成镀层的某些疵病。 3、损坏电镀设备 双性电极在电镀生产中的危害,不仅在以上三个方面,有时会因它的作用,在槽壁或某些槽内设备上,尤其是靠近阳极的加热管上,形成局部镀层。这在氰化铜-锡槽中与碱性镀锡槽中较为常见。这不但浪费了电能与金属,影响加热管道的传热效果和带来清理上的麻烦,严重时甚至造成停工、停产与浪费人力、物力的现象。 上面列举了双性电极给生产带来种种不利的实例,强调了它危害的一面。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在另一些场合下,却可利用双性电极的作用为生产服务。例如,利用双性电极的原理给镀件进行局部电镀。局部电镀常用于钢铁零件的局部防渗碳。如某圆筒形钢铁件的外壁需渗碳以提高耐磨能力,而内壁不允许渗碳。要达到这些要求,可在氰化镀液中进行“双极镀铜”处理。但要注意,阳极必须与镀件保持高度的绝缘。此时,铁筒内壁是电流流入处,故有铜层沉积,而铜层具有阻碍渗碳的效能,可保证不发生渗碳作用。圆筒外壁虽有电流流出,但因在强碱性溶液中,所以可避免溶解损坏。 又如某齿轮只要求齿轮渗碳,内孔需防渗碳,也可用双性电极的作用来控制铜镀层的局部沉积。 如不采用双性电极进行局部电镀,则镀前需在零件欲渗碳的局部表面施加绝缘处理(如涂蜡、包塑料),镀后还需再将绝缘物质除净才能渗碳,手续较繁。 上面对电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试以双性电极理论作了初步解释,这些解释是否都正确,尚有待于生产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收藏本页 更多相关内容
| ||||||
2008-11-20 |
sutty | 2楼 | ||||||
等级:出神入化 文章:99 积分:1066 注册:2007-11-07 |
1、由双性电极引起镀锌故障 某厂锌酸盐镀锌沉积速度缓慢,镀层浸亮、钝化后常出现漏镀现象,经实地观察,发现镀槽内壁锌阳极附近沉有厚层锌,而离锌阳极较远的槽两端细瞧却有微微气泡析出,笔者见此情况当即打消了原估计有可能溶液中锌离子含量过低,或是电流密度过低,因为这一现象也曾在氰化镀铜槽和镀镍槽中见到过,为此曾在槽底与地面接触处用绝缘瓷砖隔绝,但仍未见有改善。后发现完全是槽壁与锌阳极之间间隔远近所致,即槽体本身形成双性电极。 解决这一现象方法很多,诸如提高溶液的导电性能,增加阳极板与槽壁之间的间距,但这些都较难实现,笔者采用在锌板与槽壁之间隔上一块塑料板的方式,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2、由双性电极引起镀镍层发雾、发花 某次常规性的检查中发现,一批板状的镀光亮镍工件中,不少是板的两面光亮度差异明显,甚至有发花、发白现象,明显形成阴阳面。起初认为有可能是亮镍槽中部分阳极板导电不良,或镍阳极板过短等造成的,于是对亮镍槽进行逐一检查,但均未发现有这类问题。仔细观察工人的操作,才明白了原委。原来他们没有按照镀亮镍工艺中的有关规定去做,如“镀件出槽时应先关闭电源”等操作要点。而是用了错误的出槽方法,本意是想提高亮镍槽的利用率或提高生产效率,岂料却是违背了规律的。 他们是这样操作的:在亮镍槽中可出槽的工件准备出槽之前,工人们先取来准备入槽的镀亮镍的工件,然后一边把准备出槽的工件从阴极上取出先挂在该镀槽内壁上,一边把入槽的待镀工件挂到阴极上。待这一槽待镀工件全部挂完后,才从槽内壁上把已镀好的工件从槽液中取出。还有一些工人的操作则是:在带电情况下,用右手把要出槽的工件一串、一串地从阴极棒上取下来,在不离开镀液的情况下,挪到左手,然后几串挂具的产品一起出槽。 显然,上述的两种方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无论是把工件挂在槽内壁或挪到左手时,工件都已离开了阴极棒,但都未离开溶液。这时工件处于阴极与阳极之间,成为双性电极。即工件靠近阳极的一面,电流从溶液进入工件,工件处于阴极状态;靠近阴极的一面,电流从工件流入溶液,工件的这一面处于阳极状态,这一面必然被氧化,成白雾状,于是已镀好亮镍的工件都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阴阳面。 | ||||||
2008-11-22 | |||||||
| 与【针对电镀过程中双性电极现象的讨论】相关的内容 | |||||||||||
回复主题 返回主题 |
管理选项: 修复 | 锁定 | 提升 | 跟贴管理 | 删除 | 移动 | 设置总固顶 | 设置区固顶 | 奖励 | 惩罚 | ||
Copyright ©2003-2024 licha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表面工程在线服务网】 版权所有 | ||
———————— https://www.lichang.cn ‖ QQ: 1506922583 ‖ Emai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