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我国早期电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这一段史实,笔者已有文进行专门论述(1)。本文试图探讨汉语词汇中“电镀”一词的产生过程。“电镀”一词是电镀专业的最基本最常用的词汇。但是这一关键术语,在我国是如何形成的?词汇本身有什么变化过程?目前还没有文献讨论。笔者认为,弄清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早期电镀的形成和发展的某些重要事实。
二、古汉语中的“镀”、“塗”、“度”等字
中国古代即有“镀”字。据唐朝字书《玉篇》:“镀,音度,镀物也。”唐朝白居易诗:“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古诗“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现代编《词源》:“镀,以金物饰。”
据以上辞书和古诗,“镀”字的字义一直很稳定,至少包含有下列意思:
(1)在物体上覆盖保护层;
(2)在贱金物体上覆盖贵金层;
(3)对物体进行装饰。
因此,“镀”字的产生与表面处理专业密切相关。
“镀”字一般用于唐朝以后。在唐朝以前古藉中,相同的词汇有“度”、“塗”等字。如《汉书·注》;“塗,以金塗铜也。”西晋《抱朴子·内篇》;“以曾青塗铁,铁赤色如铜。”《南齐书》:,“马乘具不得金银度。”可见在古辞书中,“镀”、“塗”、“度”三字可以通用。
自宋代以后,在以金属作为覆盖层的表面技术中,“镀”字已成为专门词汇。如南宋《梦梁录》:“若无铺席宅舍,或无金器,以银镀代之。”宋朝官员佩戴的腰带有:“镀金大玉腰带”,“镀金束带”,“镀金带”,“镀金凹面腰带”,“镀银带”等。甚至还有专门的作坊:“金银镀作”(南宋《都城纪胜》)。在明清时代的古藉中,这种记载更多,不赘述。
“镀”字的产生及其字义的长期稳定性,表明古代中国在材料表面技术方面已达到很高水平。中国早已有鎏金、铄金、包金、薄金等工艺。在唐朝《六典》中,关于金的覆盖方法就有14种,而镀金仅是其中1种。宋代以后,出现许多专业镀坊,镀器在朝廷和民间中大量使用,并产生了许多相关词汇,如“镀金”、“镀银”等。当近代电镀技术传入我国时,这些词汇就被沿用下来。
在汉语中,虽然早已有“镀”字和相关词汇,但是“电镀”一词不是中国固有的。在古汉语中有“电”字,字义为“闪电”、“喻急速”,含义很狭窄。而现代关于“电”字的解释则较为丰富。据《辞海》,电镀的词义是:“用电解方法在金属制品表面上沉积一层金属或合金,以防止腐蚀,增加美观,提高耐蚀性、导电性。”很明显,电镀的“电”字是指“电解”这一特殊含义,而“电解”的概念则是基于1833年法拉第提出的电解定律。因此“电镀”一词必定是晚起的词,是国外电镀技术传进中国后产生的。
三、“电镀”一词的最初表达形式
据研究,国外电镀知识是在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传入我国的[2]。由于当时没有现成的词汇可以直接使用,因此在这些著作中,当描述电镀现象时,往往用“聚”、“包裹”、“吸”、“包金”、“以电包金”这样的词汇。
如同治八年(1869年)的《格物入门》记载[2]:
“则湿电生矣,将见水内之铜,渐聚银匙之上,包裹一层矣。”
“将印板置铁垫上,湿电生出,水内融金,聚于板上,便成铜板矣。”
“以电包金,……如铁板浸于磺铜水内,上加铜丝,通电池之阴极。复以铜片浸水中,上加铜丝通于阳极。电路既成,将见水中之铜,渐聚于像上,包裹一层矣。”再如同治十年(1871年)的《航海述奇·三述奇》中有关于法国造币厂的电镀铜版记录[3]:
“所印之票,用铁板铜架,法与新闻纸同。板系先以铜刻阳文,再以树胶贴作阴文,后将树胶悬于电气水内,碎铜自然吸上,又成阳文。板虽数块,只须一模。”
由于刚传进国外近代科学技术,许多名词术语都未确定,因此上述词汇显得质朴简陋,充分显示电镀最初传入我国时的历史面貌。其他词汇也如此,如“金属离子”一词,在当时就表达为“碎金”、“融金”、“碎铜”等,见表1所示。
四、“电镀”一词的形成过程
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西方科技书藉[4],这些“西学”著作涉及各个学科,其中格致类和电学类著作中就有电镀内容。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还出版了三本专门电镀书。
由“西学”可以看出“电镀”一词的产生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75年前):以《格物入门》、《航海述奇·三述奇》为代表。还没有专门词汇,而是以“聚”、“包裹”、“包金”、“以电包金”等词表达。上文对此已进行分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电包金”一词已具备“电镀”词汇的雏形。
第二阶段(1876~1878年):这一期间出版的著作沿用了中国固有的“镀金”一词,但是该词不能表达出“电镀”工艺特有的“电加工”手段,因此不是一个成功的词汇。
第三阶段(1879~1883年):这一期间出版的著作中已经出现“电气镀金”、“电气镀金类”、“电气镀各金”等词。这些词汇是在“镀金”一词的基础上产生的。新词与“电镀”一词的词义相近,而且也表达出“电镀”工艺的基本加工特征,如《格致须知》一书中所说:“以电气法,能将贵金类,镀于贱金之面,以饰美观。”
需要说明的是,在古汉语词汇中,“金”的词义包含有“金属的通称”。“镀金”、“电气镀金”中的“金”字不是专指黄金的金字,而是指金属和合金。因此当时出版的《镀金》和《电气镀金》等书是电镀各种金属的综合性著作。为了避免误解,在一些著作中应用“电气镀金类”(《电学》)、“电气镀各金”(《电学纲目》)代替原来的“镀金”、“电气镀金”等词就更为恰当。
第四阶段(1884年后):
在1884年出版的《镀金》一书中,开始出现“电镀”这一术语(11)。据统计,共有6处。开首卷“电镀理法”一节:“是书原意,专论理法,故于一切无关切之言,概不敖入,唯此电镀金类之事,理先而法后,苟明其理,则可循理而用法。”在“器具”一节又有:“电镀金类,端绪甚繁,器物皆当预齐,理法俱必详明。”在其他章节中也提到,“物甚小而多,如针与钮扣等,则用浸镀之法,比电镀更快。”“银用电镀。”“金用电镀。”
稍晚出版的《电气镀镍》(1886年)一书中,也有两次出现“电镀”一词。(12)如:“现有多人,详考镀镍之理法,以为电镀金类工艺中之最要者。”“大做电镀金类事中,最难之事,为容镀水之大桶或池,能容镀水而须不泄漏,不令水混浊,不坏水之性,又不为水所坏。”
上述两书除应用“电镀”一词外,还同时使用“镀金”、“电气镀金”等词,这说明“电镀”一词还处于不稳定阶段。
从1890年后出版的电镀书中,“电镀”一词不仅被普遍应用,而且在社会上也得到承认。如在上海格致书院学生写的“课艺”(即作文)中已经应用“电镀”这一术语。
“电学之有大用者,曰电灯,曰电报,曰电语,曰电镀。……电镀之法,有用于工艺,能将贵金镀于贱金,以饰美观,或以铜水镀成字模图板,印书清细(18)。”
“电学之类甚繁,如电灯电报电语电镀,皆为有用之物,而又有干电湿电之别(19)。”
再如光绪十六年,清政府大员徐用仪为《重增格物入门》一书写的序言中有:“电镀金硝渍水之学,葛抱檏、邱处机启之”之语(20)。
这说明“电镀”作为一个新词汇,从1890年开始,进入稳定阶段。
对中国电镀史的分期研究,中国早期电镀(清朝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可分为启蒙期和初创期。上述“电镀”一词产生的四个阶段,其第一、二阶段相当于启蒙期,第三、四阶段相当于初创期。“电镀”一词的产生,基本上反映了中国早期电镀的历史面貌。
五、“电镀”一词的创造者
从语言角度看,“电镀”可以看作是“电气镀金”、“电气镀金类”、“电气镀各金”等词的缩略形式。由于“电镀”一词较为简洁,既有中国古代涂镀工艺的概念,又强调了新的技术方法(电解,当时称为“电气”)。该词与英文原词(Electroplating)也很贴切。相比之下,“电气镀金”等词则显得繁复,不便于口述和书写。因此,在演变过程中,“电气镀金”等词逐渐被淘汰,而“电镀”一词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为现代电镀界同仁正式采用,成为电镀专业的关键词之一。
那么谁是“电镀”这一词汇的创造者呢?根据文献分析,可以说,创造这一词汇的是中国人徐华封。
“电镀”一词最早出现在《镀金》和《电气镀镍》两本译书中。《镀金》的译者是金楷理、徐华封。《电气镀镍》的详者是傅兰雅、徐华封。金楷理和傅兰雅都是西人,这里便涉及两个西方人和一个中国人。当时的翻译方法,据傅兰雅所记(21),先由西方人将书中之义“逐句译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译后,华士将初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皆赖华士改正”。可见翻译时,西方人仅起口译作用,说出书中每句话的意思,而遣词造句,润饰文字,主要依靠担任“笔述”的华士(即中国书生)。徐华封在两书的翻译工作中都担任“笔述”,而在两书中又首先出现“电镀”一词,可见是徐华封在“笔述”过程中创造了这个词汇。
再从当时的译书情况看,西方人金楷理在口译《镀金》一书后,再也没有翻译有关电镀的书籍。而西方人徐兰雅在这之前,与周郇合译《电气镀金》,在这之后又辑译了《格物须知》,两书中都没有使用“电镀”一词。由此进一步肯定汉语“电镀”一词乃由中国人徐华封创造,而排除了外国人在中国创造这一词汇的可能性。
当然,徐华封最初使用“电镀”一词时,可能是不自觉的,也有可能是为了书写方便,对“电气镀金”等词进行简化。这可以从同书中仍然存在大量“镀金”、“电气镀金”等词得到证明。当时这一新词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有意识地使用“电镀”一词,可能是在1890年之后。
徐华封,江苏无锡人,是徐寿的三子。徐寿是我国近代化学启蒙者,他与他的二子徐建寅编译的一套化学译书,是我国近代化学史的珍贵文献。徐寿本人早在光绪三年(1877年)之前就在格致书院进行电镀实验。(1)徐华封除翻译上述两本电镀书外,后来还开办肥皂厂,成为中国早期的化学工业家。徐寿父子在中国近代化学和电镀方面的功绩,值得我们后人纪念。(22)(23)
六、结语
1.“电镀”一词最早出现于1884年,1890年后已为国内社会所接受,并延用至今,成为电镀专业的关键术语。
2.“电镀”一词是中国固有的涂镀技术与西方近代科学方法结合的产物。“电镀”一词的产生,表明中国人对新事物的敏感和迅速接受、消化能力。
3.“电镀”一词的产生有一个从不稳定到稳定的历史过程,基本上反映了电镀技术传入我国的初期历史面貌。
4.“电镀”一词的创造者是徐寿的三子徐华封。
—— 摘自《中国铝氧化信息网》